Wen Wu's notes

technical record


  • 首页

  • 关于

  • 标签

  • 分类

  • 归档

解锁情绪大脑

发表于 2023-02-12 分类于 心理学 阅读次数: 评论数:

作为公司的基层管理人员,对同仁的的心理健康进行管理也是我们的职责之所在,在他们遇到焦虑,抑郁时希望我能帮他们疏导一下,如果真能让他们能抛开心理包袱开开心心的工作,那真是莫大的欣慰。在同仁有意或是无意地倾诉心理上的烦恼时,我们应该如何安抚他们呢?

  • 一种做法叫做conteractivve(反作用),否定他的负面情绪,告诉是他想多了,不应该苦恼,不应该焦虑,哥当年也遇到过,哥是怎么怎么挺过来的,协助他压制他的负面情绪,能起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做法无法根除问题。一般地过不了多久问题就又出来了。
  • 另外一种就是顺着他说,有情绪是对的,然后跟他一起分析原因,找出时什么导致了现在的问题或烦恼,然后加以安抚。这种方法的效果不稳定,有时有用,有时没用,因为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那件事情触发了他的情绪,所以非常难找到,简直就是靠运气,是玄学。

《Unlock the Emotional Brain》这本书针对第二种做法,总结了一套实用的方法来稳定的找出当事人心理问题的根因,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套方法有如下几个步骤:

  • A. 理清症状。探究当事人的症状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是他在害怕或是逃避什么?比如前文提到的肥胖症患者之所以变肥胖是因为她认为自己变胖了丑了,坏人就不会对她有非分之想了,她自己就安全了,这个原因真是让人意想不到。这些原因往往隐藏的非常之深,肯跟要很多轮谈话才能弄清楚。这些原因可能是一次强烈的情感刺激,幼儿时期的情感依赖等,可能会隐藏的非常深,当事人根本不知道跟当前的症状有任何的关系,所以聊天技巧以及与当事人的信任关系就非常的重要。

  • B. 将这个症状的根因提升到意识层面,在生活中遇到症状的时候自己能意识到是什么问题,维持现状,但不强迫压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再想狂吃的时候,就要马上意识到自己为什么狂吃,而且要把这个心理活动,很直白地写到小卡片上经常读一读。

  • C. 与当事人继续聊天,寻找一个反例,最好是亲身经历的真实的事件,而且事件的结果与当前的症状害怕的结果是相反的冲突的,也就是说当担心的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当事人担心的事情发生。比如另外一个例子中,Richard在工作中总是不愿当众讲出自己的看法,导致他非常的焦虑。他担心他这么做了,别人就觉得他自大自负,像他的父亲那样。但医生与Richad一起聊出一个反例:另外一个同事在会议中当众讲出了Richard想讲又不敢讲出的观点的时候,其他同事并没有觉得他自负,反而很赞赏他的观点,最后都支持他的观点。这让Richard非常惊讶。

    1. 引导当事人回想C中找到的反例的当时的场景,激活记忆。
    2. 回想C中提到的反例。
    3. 不断的对比当事人的症状和这个反例,让它们在当时事人大脑中不断荡漾。这个步骤是清除大脑中不适记忆的关键步骤。
  • V. 验证症状是否消除。 重新聊起症状,看当事人的反应,如果他能想的明白,肯定觉得自己对某些事情过度反应,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没有必要。

其中B 和 C需要不断的重复,有可能会有很多个原因需要一个一个的消除。

当然这个步骤对于由于物理创伤或是基因遗传导致的心理症状应该是没啥帮助的。

狂吃症

发表于 2023-02-12 分类于 心理学 阅读次数: 评论数:

“每把剃须刀都有它的哲学”,我们总是很快地从表象上去理解身边遇到的每件事,思考不够深入,大多数时候是因为自己带了有色眼镜导致我们自大,自以为是。这个有色眼镜也是我们的大脑思维的牢笼,是非常难破的。

关于情绪大脑的运作,《Unlock the Emotional Brain》这本书真让我爱不释手,介绍了不少非常有意思的案例,受益匪浅。

今天读到一个案例挺让人意外的。

Debbie 有60了,她体重有320磅,减肥一直没成功,她决定做胃部的外科手术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做手术前她去找心理医生评估下她的精神状况。
医生在了解状况取得她的同意后,请她躺在沙发上闭上眼睛开始想象自己减肥成功后的好处,引导她自己慢慢说出“如果我减肥成功了,那xxx”,于是她就开始说
“如果我减肥成功了,那我就可以到处走走”
“如果我减肥成功了,那我的狗狗就高兴了,可以跟着我到处跑”
医生说,继续想还有别的吗?
“如果我减肥成功了,那我就不安全了”
于是她潜意识里的导致她狂吃的不愉快的根因慢慢浮出来了。
原来在她小时候非常可爱和吸引人,在她六岁的时候她的叔叔及其朋友对她有过不好的兴趣,她很苦闷,无意中发现自己狂吃后变胖了,这些恶心的人就对她没兴趣了,所以她就一直狂吃到现在这个年纪,找过好多医生,都没有找到这个点。于是医生给她写了一个卡片,让她每天读下面的卡片,随时审视这个从潜意识里浮现出来的心理状态,直到习以为常。

“我不想减肥”
“如果我变瘦了,男人会注意到我,那就会危险”
“所以我必须尽可能保持肥胖和丑陋,那样就没人打扰我了”
“减肥也许可以帮到我的膝盖和背部疼痛”
“但对我来说,保持肥胖和安全更重要”

自此她真的开始减掉了不少磅的体重。
很多的心理问题实际上是个体真实的需求,他需要这个症状来避免他害怕的麻烦。

数字的谬误

发表于 2023-01-07 分类于 阅读 阅读次数: 评论数:

平日我们经常在工作中用数字来支持自己的结论,经常因为不够严谨而漏洞百出。在《科学推理》这本书在针对统计推理的介绍中总结了数据应用的谬误,希望自己能时刻注意。

平均数谬误

三个统计学家去打猎,碰上一头大鹿,第一个人开火,结果偏左一米,第二个人开火结果偏右一米。第三个人放下枪欢呼胜利“平均而言我们大众了!”,事实上平均打中了,但一点意义都没有。

《黑天鹅》里塔勒布把世界分为两种:一种叫平均斯坦,一种叫极端斯坦。在极端斯坦的世界里讲平均数就是个笑话,比如包含比尔盖兹的一群人里计算个人财富,得出大家平均财富超高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

绝对数字陷阱

某校今年本科生上线达500人,比去年多了50人,所以喜获丰收

绝对数字要跟相对数字结合才比较有说服力。

百分比陷阱

肺结核发病正在迅速增长,今年肺结核数量增长的比率是去年的4倍。

比率是四倍不意味着人数是四倍。

赌徒谬误

一对农村夫妇,特别想要一个男孩,生了第一个孩子是女儿,叫招弟;第二个是女儿,叫跟弟;第三个还是女儿叫听弟;第四个还是女儿叫等弟;第五个到第七个还是女儿,分别叫候弟,盼弟,望弟;一个七个女儿就是没有男孩。其实不管生几个女儿,下一个生儿女的概率各是50%。

数字和结论不相关

近十年里来,德克萨市州博士的数量每年增加5.5%,而该州骡子的数量每年减少5.5%,所以博士数量额增长导致了骡子数量的下降。

在《因果关系》中将这种关系定义为为叉结构: 博士数量增长 <— 城市化进程 —> 骡子的数量下降

数据不可比

今年本公司的汽车销售了10万辆,是竞争对手公司的一倍,我们的好年头来了。

统计表明,大多数医疗事故出在大医院,因此去小医院看病比较安全。

独立数据

某国卫生部门统计,2004年全国糖尿病患者中70%为肥胖者。这说明,肥胖将极大地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

实际上很可能全国的肥胖者比率就是70%,跟糖尿病没事哈关系。

Eat and Run

发表于 2023-01-02 更新于 2023-01-03 分类于 跑步 阅读次数: 评论数:

Eat & Run 这本书挺值得一读,牛人们都有一套自己的套路。

作者Scott Jurek是一位70后,拿过10多个超马冠军。书本主要记录了很多自己参加超马时候的内心活动,讲述自己如何一次次超越绝望和痛苦,捧得冠军。

他是个素食主义者,在这本自传中加了很多自己的食谱,他经常把自己收集到的植物性食材塞到料理机里一顿搅和就是一顿佳肴,哈哈,也挺简单的。他认为现代农业带来的所谓文明食物饱含着各种毒素,抗生素等等,对身体摧残非常大,他的素食反而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是无意中参加滑雪比赛的时候,发现自己吃素食可以让体能恢复的非常快,就走上了这条路。
不同于我这样的佛系跑着,跑超级马拉松(100km 以上)光靠体力绝对是撑不过去的,靠的是跑者的坚强意志,是个人意志在克服百般痛苦后,身体进入一种“心流”,无我和空灵状态的爽朗。

几个金句:

理性的评估带来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理性的放弃。

有时候后理性反而是成事最大的绊脚石。

我们在绵延的路上奔跑,跑进狭窄的小径,荒芜的小道,撞见林间跃动的小鹿,漫步的土狼。我们踏过积雪及膝的路面,横渡春雪初融的溪水,双腿因寒冷而麻木。我硬着头皮撑下去,大口喘着气,跑过亚多夫超市。

如今跑步不再是单纯的训练,而已变成我沉淀思绪的方式。

跑步时,我的心灵尽情奔放,脱离尘嚣,不再为学业,未来与母亲的病情烦恼。我的身体任凭意志摆布。我不再把自己锁在没有出口的死路上,再也没有坏学生吵我脸上吐口水。我仿佛摆脱重力,一跃登上天梯。

关于跑步心得:

用腹式呼吸,平躺在床上,肚皮上放一本书,体会在呼吸的时候书本跟着上下起伏的感觉。
还有人提到平时要多拉升横膈膜,也有助于腹式呼吸的深度。

用鼻子呼吸,只有用鼻子呼吸,才对大脑有益。
我试了下,单纯只用鼻子呼吸,心跳也比较容易稳定,不容易飙的很高。这也有个好处是可以温暖下空气和鼻腔,我试过在冬天鼻子只用来吸气,嘴巴呼气,鼻子特难受,跑完之后得连续打10多个喷嚏。

dBx 是什么?

发表于 2022-11-13 更新于 2022-11-15 分类于 基础知识 阅读次数: 评论数: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遇到dBm,dBu,dBv等等这样的单位,我们姑且统称为dBx,
dB是desibel(分贝)的缩写,表达的是一个相对于基准数据的一个倍数,是用一个合理数字表达超级大或超级小的数字的一个直观单位。它并不能直接用来描述一个物理量的大小或者多少,它表示的是两个相同单位物理量的比值。经常用来描述声音大小,信号强弱,信噪比等。
这个比值中,作为分母的这个量是基准值,分贝描述的就是作为分子的物理量相对于这个基准值的大小,分贝的计算公式如下:

$dB = 10 \times log_{10}(\frac {value} {value_{ref}})$

其中 ${value}_{ref}$是基准值,基准值用分贝表示的话是0dB。

dB用来表示声音的时候有如下几个分类。

声音类型1 声音类型2 单位 说明
自然界声音 N/A dBSPL 以20uP($2 \times 10^{-5}$ Pa为基准的一个倍数)
电信号 模拟 dBm 以声音信号的功率为被测量,1毫瓦(1mW)作为基准值
电信号 模拟 dBu 以电压为测量量计算声音的分贝值,基准电压为0.775v,$P=\frac {V^2} R$ P是1mW,R为600欧姆时,得出的电压为0.775V
电信号 模拟 dBv 以电压为被测量,选择1V作为基准值
电信号 数字 dBFS dBFS的全称为Decibels Full Scale,全分贝刻度,是音频的数字表示方法,也就是说0dBFS是数字设备能达到的最大值,除了最大值外其他都是负值。

因果关系

发表于 2022-11-13 分类于 因果关系 阅读次数: 评论数:

朱迪亚珀尔老爷子认为现代正火着的基于统计学的人工智能是没有希望通过图灵测试的,只有算法会做反事实推理,会因果关系才有可能,才是强人工智能的基础。所谓反事实推理,就是“如果不做什么,事情会是什么?”这样的反问,这样的推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样的人工智能。作者认为这个推理的理论基础要靠一门新的学科”因果关系“,他干脆出了一本书来推广这个理论,这本书叫《为什么》。

在《为什么》一书中,他赤裸裸的嘲笑了统计学的多位大师,并列出很多单纯从统计学思考问题而引出的笑话,比如著名的辛普森悖论等等。

其中作者对变量之间的伪相关关系做了一个总结,受益匪浅。对我平时处理不确定性高的问题挺有帮助。比如耳机的蓝牙连线不稳定,播放声音有杂音等等的问题的处理,我们需要设计实验做各种验证,寻找因变量和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些变量到底该不该控制是大有学问的,控制错了的话,很可能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你还不知道,作者针对变量之间的结合关系总结了三种,这里记录下。

  1. 链结合:A—>B—>C,比如 火灾—>烟雾—>报警

是烟雾引起了报警,实际上火灾跟报警没有关系。

  1. 叉结合:A<—B—>C,比如:鞋子尺码<—孩子年龄—>阅读能力

如果你发现鞋码大的孩子,阅读能力强,你就认为脚大的孩子聪明,那你搞错了因果关系,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跟孩子年龄有关,年龄大了,脑量后了才有可能阅读能力强。

  1. 对撞结合:A—>B<—C,比如:长得帅—>明星<—演技好

如果你认为长得帅跟演技好是相关的,那也是有问题的。长的帅可以当明星,演技好可以当明星,但长得帅跟演技好之间没关系。

所以我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提前思考过控制变量之间是否条件独立,否则要花费很多时间绕在虚假关系中。

比如分析噪音问题,需要先要搞清楚整个音频线路上有哪些部分,然后确认针对这些部分可以做哪些操作,最后找到是那个变量引起了最终的噪音。比如音源就有可能有噪音,那你一直控制“音频处理算法”这个变量就是错误的,你可能开开关关了一大堆DSP算法,绕在这个虚假关系中,浪费大量时间。

flowchart LR
  Setting[软件配置]-->2822DAC[数模转换]
  Buck[芯片内干扰]-->2822DAC
  2822DAC-->Wired[音频线材]-->Noise[接收端噪音]
  2822DAC-->Noise
  Source[音源]-->DspLib
  Source-->Noise
  DspLib[音频处理算法]-->Stream[音频数据流]
  Stream-->Noise

跑步与大脑

发表于 2022-07-17 分类于 思考 阅读次数: 评论数:

自从迷上跑步以来,我想尽各种办法让跑步变的有趣。比如周末到公司隔壁菁蓉中心绕圈跑,一圈大概600m,逆时针跑20圈,做旋风一样的男子。再就是到第二绕城的锦江绿道跑LSD(长途拉练),看人潮人海,处处公园,但终究这些跑步行为都得分解到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单调无聊和痛苦。平日里在跑步机上跑步的时候,更容易感受到,我是想了很多的办法 去消除无聊的重复运动。

  • 最开始是听着音乐跑,节奏明快的《Runaway Baby》《丝路的随想》,霸气的《Battle without Hornor and humanity》、《钢铁洪流进行曲》、《helmet to Helmet》、《Advancing the Troops》都非常的振奋人心,跑到停不下来,跑出一身汗非常的爽快。慢慢的我又开始寻找平和一点的音乐《Moment of peace》,这个音乐非常的平和,但是节奏又不慢,非常舒坦,有一种空灵深邃的感觉。不过我慢慢发现听着音乐跑步虽然跑步有趣了,可是经常会弄伤腿脚,似乎是大脑不够同时享受音乐和跑步,控制腿脚的区域和听觉的区域在争夺大脑处理器的时候似乎时有冲突。
  • 于是我开始关掉音乐跑步,这下把注意力集中到脚下,关注每一次呼吸。到速度提到10km后,保持步频180,两步一呼,两步一吸,保证每步都全脚掌落地,把重心滚到前脚掌的趾球上,重心落地时保持腿部弯曲,体会大腿肌肉承重的感觉,慢慢的终于能适应了,5km/10km/20km似乎都没有疼痛的感觉,而且慢慢有了多余的脑力去想其他的东西。
  • 在家里跑步机跑步时我开始盯着窗外公园的树林看,观察树头的高低胖瘦,观察乔装成大树的通信基站。慢慢地经常会看到戴帽子戴眼镜的kitty猫的正面,大猩猩的侧面,躺着的狗狗等等,似乎大脑进入了一个入定的状态,非常的平静,一切其他的事情都不在了,我只听到自己呼呼喘气和脚底下每次落脚时肌肉的抖动,有时回过神来,又会稍稍感到一点无聊。
    我就开始数一数到底跑了多少步,以一千为单位,我发现数好数字真的非常难。
  1. 第一次我从1开始数,1,2,3…9.10,,,,29,,99,100我发现要数到300已经非常的难了。当数完一个10的时候,经常不知道下一个是几十,当数到99的时候,经常不知道下一个是几百。非常的混乱,在跑步的时候,大脑没有太多的脑力去专注于这些数字计算,毕竟跑步还是安全第一,大脑自然地会选择服务跑步为第一优先级,才不会管什么数数字。
  2. 那我想办法减轻脑力负担,尝试按照我熟悉的8拍来数。我喜欢8这个数法,跳舞的时候全靠这个8拍来让重复无聊的动作变成有聊有趣有尽头的不单调行为。我数10个8拍是80个,数5次10个8拍是400。我用左手指头记录是第几个400,用右手指头记录是第几次10个八拍,每次右手指头数完一轮,左手指就弯下对应编号的指头,这样数完一把左手刚好2000步,这个方法居然非常管用,跟跑步机数的步数几本能对上。但很快我发现在我提高跑步机速度到11km/h的时候,这个方法又不行了 ,脑力跟不上,经常忘了搬手指头,或者是数不到第10个8拍就又开始从头数了,似乎大脑里有一个牢笼,力气不够,怎么都破不开。
  3. 我继续改变策略,我把8拍减到4拍,10个4拍是40步,5次10个4拍是200步,还是左手记录第几个200,右手记录是第几轮10个4拍。这样跑完一把左手是1000步,这个方法在这个速度数个几千步还OK,家里跑步机不能再提速了,再提速就声音太大,吵到老婆了。

    看到过一则记录说云南有个探险家叫金飞豹,曾经100天连续跑100个马拉松,这真是太牛了。
    大脑到底是按照什么原则来分配资源给各个功能的,如何排优先级?真是很有意思。

卡特教练

发表于 2022-04-06 更新于 2022-04-10 分类于 管理 阅读次数: 评论数:

有的人步伐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听到了远方的鼓声。——梭罗《瓦尔登湖》

如果你能遇到一位“有的人”,那你一定三生有幸,而卡特教练就是这样一位“有的人”。

《卡特教练》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美国版的《放牛班的春天》,教练Ken Carter不只带领一支很烂的高中篮球队取得辉煌的战绩,还把队员们送到大学,打破了Richmond高中的升学记录。这就好比做领导,能让自己的下属能绽放光芒,带领他们到他们未曾想过的地方,才是真正一个优秀管理者该做的事情【姜海舟,2022】。

主角Ken Carter 是一位黑人,光头,目光坚定,内心澄明,有一个温柔的妻子和一个帅气的儿子。看起来他是个成功人士,开奔驰300,还有一个卖体育用品的商店,生活富足。一天他送完娃上学,顺路去Richmond高中看望老友,老友执教校篮球队,快要退休了,对如何管教这帮青春期荷尔蒙爆棚的毛孩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得出他非常的仰慕Ken Carter,希望Cartner能来接替他执教球队,Carter欣然接受。Carter对执教球队很有套路,总结起来有三大原则:规章制度铁血执行、关键时刻指点迷津、实时鼓励。
Carter上任后先约法三章,与小球员们签一个协议,这个举动看起来小题大作的事儿,但非常的高瞻远瞩,对他的成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协议规定团队的所有孩子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团队才能继续打球。

  1. 3点开练,2:55就算迟到,并规定迟到的处罚:500个俯卧层,1000个摸线跑。迟到越多,罚的越多。
  2. 上文化课不可缺席,而且必须坐最前排。
  3. 学分要达到2.3分。
  4. 代表球队时穿西服打领带。

从这个协议看,他要球员们学习上也要做好,不只是为了打球而打球,他说在他的球队打球是一种特权,要想享受特权就要先把该做的做好。#1 是为了团队整体的利益;#2 和#3 则是为了学生们的未来;#4有点奇怪,可能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一个作用,让他们对打球这个事儿当回事儿,是一份值得尊重的事业。
还有很多教小孩做人的细节就太多了,都是口头宣布,没有写到协议里的,比如

  • 不许与教练顶嘴,否则就受罚。其中明星球员似乎很看不服carter,还跟他动手。他就让这个球员离开,另外一个球员说你看你把队伍主要的得分手赶跑了,Cartter看起来一点不惧,说“那你们都有机会成为主要得分手呀”。对于这种恃才放狂的“野狗”型队员,越早开除越好。
  • 与教练之间要相互尊称“Sir”。
  • 不许说“Negro”,Nego是侮辱黑人先辈的说法。
  • 不允许语言上侮辱对手,要尊重对手。

规章制度铁血执行

在协议的执行力度上是绝对严格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1. 他的亲儿子也在球队,第一天来报道时因为入学手续多,迟到了5分钟,那也一样罚。
  2. 最有才华的cruze因为耍脾气顶嘴离开球队,后来又想回来,那必须把欠下的所有处罚补上。
  3. 体能训练:投篮、防守、带球、配合、长跑短跑基本功样样必须达标。
  4. 考试不及格,上课缺席,那整个球队必须停赛,把球馆锁上。这条在执行上的阻力最大,遇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从小球员们到校长,再到家长。尤其是家长,他们觉得有个地方给孩子打球赢得自信最重要,不打球他们没事做就去街区鬼混是绝对不行的,家长们居然没想到过孩子们没球打可以去上课学习啊。最后Carter被家长们告到校董事会,由校董事会投票决定是否要开馆继续训练。在双方激辩的时候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他自己30年前从Richmond高中毕业,这么多年来这个学校一直没变过,能按时毕业的人不到一半,能入大学的寥寥无几,很多同学去了监狱,是时候要做改变了,他要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改变Richmond高中的命运。他说孩子们已经与他签了协议,如果不遵守这个协议,那就相当于法律可以随意破坏,那社会岂不乱套了。但没办法,这些人的认知高度还不到这个层次,最后校董投票 4:2决定开馆训练。carter说这个结果他不接受,他要辞职,他就真的就辞职了。当他失落地像电视里常见的那些被fire的员工一样,抱着自己的文件盒路过球馆的时候,他依依不舍地进去看了下,结果他大为意外和感动。他看到整整齐齐的两排桌子,毛孩子们正在那里努力学习,孩子们终于明白了他的苦衷,坚定的站在他这边,即使开馆也不练球。那个时候的心情真是无法描述,是他乡遇知音的激动,是在风雨飘摇的大海中苦苦觅得海岸时的安宁,从这一刻起他的灵魂不在孤独,他们将无往不胜。

关键时刻指点迷津

在球队比赛时,他充分展示自己过硬的业务能力,总是能看到问题的关键,实时地指挥小球员们跑位,一次次带领球队赢得荣耀,赢得尊重。针对不同队员给的指导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后卫大个子,他就一句话,你做好自己就行。对于儿子就是摸摸头给予鼓励。

在争夺州冠军的时候,团队遇到了空前的压力,节奏完全被对手带的团团转,孩子们压力巨大,在中场休息时一个个满头大汗,大口喘气,眼神迷离,不知道该怎么办,从没遇到过这么厉害的对手。carter说你们怎么回事,完全被对方的节奏带着走,打出我们的节奏,对方已经在悬崖边上了,我们推一把就解决问题。然后对球员一个一个叮嘱,把他们平时的打法都念一遍,树立他们的信心,最后他们真的重建自信,打尽最后一口力气,但对手实在太过强大,最终还是以一分之差惜败。

实时鼓励

战败后,球员们灰心的回到休息室,大家面色凝重,低垂脑壳,在想这次输球了,不知道教练会怎么来批评他们。carter知道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拼尽了最后的力气,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就毫不吝啬的夸奖他们就是他心中的冠军球队,以他们为荣。最后他们一起喊口号:Rich What?Richmond。为大家重新树立信心,正视失败,接受失败。最后团队里有四个人上了名校,突破了richmond高中的历史。

想起另外一部绝佳的同类题材《伟大辩手》一样,面对青春期正负能量到处游走的孩子们的顽皮,无助与彷惶,他们最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坚定的眼神。

人性的枷锁

发表于 2022-02-05 分类于 阅读 阅读次数: 评论数:

读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也跟着过完了菲利普的跌宕起伏的前30年。他天生是个瘸子,自小敏感内向,父母双亡,寄养在伯父家。打小的时候天天睡前祈祷希望自己的跛脚可以第二天被上帝修好,但奇迹一直没有出现,慢慢的他不信上帝了,他认为自己丢掉了信仰这个枷锁。之后他放开了自己,他到德国学文学,到伦敦学会计,到巴黎学画画,最为精彩的就是他遇到那些个才华横溢,活色生香的人儿,他自己的个性和世界观也慢慢的成熟,由简单的崇拜别人变得能客观的评价别人及自己,最后他发现自己在画画方面没有天赋时,就果断转去学医,并最终学有所成。其中最为揪心的就是他跟米尔德里德的感情,这个蛇蝎心肠的女人害他一次次几乎破产,掉入人生的低谷,差点还因为没钱活下去而自杀,还好他没有跟这个糟心女人走在一起。最后结局也算圆满,他读完了医学,选择了好友阿西尔内的大女儿萨利,平平凡凡的过日子,只要待在萨莉旁边,他就能安静祥和下来。

如果你对自己的处境总是心存不满,企图反抗,那只会给你带来更深的羞耻。你的悲惨遭遇只是上帝让你背上的十字架,而之所以选择你来负担,是因为你的肩膀比其他人更强壮。这是上帝的好意,你应该了在其中,不能把它视作悲伤的源头。

每个昨日都在为明日做打算,而近日就这样白白付诸东流。

眼前的未来空空旷旷,冷冷凄凄。他像一个绝望的水手,在浩瀚无边的大洋上漂泊多年,经历了风雨险难,忍受了饥寒交迫,终于觅得一片平静的港口但他正要驶入时,却刮来一阵疾风把他再一次吹进浩淼的大海,他一门心思地惦记着陆地上草坪柔软,树丛茂密,而那动荡苍茫的大海却只让他苦不堪言。他不能再做一个孤零零的漂泊者了。

麻雀

发表于 2021-10-24 更新于 2021-10-30 分类于 随笔 阅读次数: 评论数:

我飞翔在乌云之中,你看着我无动于衷,有多少次波涛汹涌,在我,胸中…

在《麻雀》中李荣浩是这么为一只“有明天”的麻雀呐喊的。

      关于麻雀,我感受最深了。在老家的窑洞斜上方有一颗巨大无比枝桠张扬的榆树,年龄不详,树冠直径估计有十几米,据说这棵非比寻常的老榆树上住着一位神仙,从对面山坡看它,是亮着灯的,就像一户人家。树的前方地面有四棵长的高高直直的榆树算是它配角,说是神仙回家的天梯。树根正下方的土坡上有很多的小洞,里面住了非常多瘦瘦的灰溜溜的麻雀,他们是我打小的玩伴。我最喜在吃完饭后到院子里用我心爱的弹弓吓唬他们,尤其在在他们吵的很厉害的时候,我弹一下,马上就会安静那么几十秒,像是时间停止一样,彷佛他们受我的掌控,很有成就感。每年我都会抓几只小麻雀来养着。其中有一只麻雀印象特别深,是我在舅舅家走亲戚的时候,大表姐在院子里捡到的,她看我非常喜欢就送我了。这只麻雀跟我的关系非常好,长大后他会自己飞出去找吃的,吃饱了再飞回来,落在我的肩膀或手指上扭来扭去,叽叽咋咋的叫 ,好像在跟我聊天,但是很无奈我不通麻雀语,无法感知到他在说什么,是不是它以为我是一只大点的麻雀,而且脑袋蠢蠢、无动于衷地不知道它讲什么。不过不知从哪天开始它再没有回来过,也许是遭遇了什么不测,或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天地忘记了我。没等到他回来我伤心了好久。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林锐博士的《大学十年》,看了后非常热血。不过文中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作者的传奇,而是他在文中提到的西安的麻雀,哈哈,我很想去看看。

那麻雀滚圆滚圆的,简直是会飞的肉弹。它们不怕人,成堆聚集吵闹,常让我误以为是没有教养的一群鸡。

      最近无意中发现作者现在开了一个公司叫漫索,产品是IT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他还是挺喜欢写东西分享的,也出了不少书,于是翻到一本《研发企业管理》,书中他引用的孔子对人的学习境界的总结,读来非常有感触。

  • 不学而知:不用学习也能会,这些人不是不学习,而是他们的传感器非常的敏锐,领悟力强,触类旁通的能力非常厉害。
  • 学而知:通过学习然后会了,这个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习方法,通过花费一定的时间掌握了知识然后会了。
  • 困而知:学习完了还不会,等犯错误之后才能理解深刻,才能会。
  • 困而不知:学习完了,犯了错误了还是不会,这种就有点不可救药了。

      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找学而知和困而知的人,学一学,犯犯错误理解深刻了,就可以开始干活儿,慢慢积累个几年。公司找来的每个同仁,能独立生存,他们都是有比较优势的,我们只要用好他们,就一定能场照不菲的价值。

12…9

Wen Wu

I'm a bluetooth Host and Controller developer
88 日志
23 分类
42 标签
© 2023 Wen Wu
由 Hexo 强力驱动 v3.9.0
|
主题 – NexT.Gemini v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