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司的基层管理人员,对同仁的的心理健康进行管理也是我们的职责之所在,在他们遇到焦虑,抑郁时希望我能帮他们疏导一下,如果真能让他们能抛开心理包袱开开心心的工作,那真是莫大的欣慰。在同仁有意或是无意地倾诉心理上的烦恼时,我们应该如何安抚他们呢?
- 一种做法叫做conteractivve(反作用),否定他的负面情绪,告诉是他想多了,不应该苦恼,不应该焦虑,哥当年也遇到过,哥是怎么怎么挺过来的,协助他压制他的负面情绪,能起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做法无法根除问题。一般地过不了多久问题就又出来了。
- 另外一种就是顺着他说,有情绪是对的,然后跟他一起分析原因,找出时什么导致了现在的问题或烦恼,然后加以安抚。这种方法的效果不稳定,有时有用,有时没用,因为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那件事情触发了他的情绪,所以非常难找到,简直就是靠运气,是玄学。
《Unlock the Emotional Brain》这本书针对第二种做法,总结了一套实用的方法来稳定的找出当事人心理问题的根因,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套方法有如下几个步骤:
A. 理清症状。探究当事人的症状到底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是他在害怕或是逃避什么?比如前文提到的肥胖症患者之所以变肥胖是因为她认为自己变胖了丑了,坏人就不会对她有非分之想了,她自己就安全了,这个原因真是让人意想不到。这些原因往往隐藏的非常之深,肯跟要很多轮谈话才能弄清楚。这些原因可能是一次强烈的情感刺激,幼儿时期的情感依赖等,可能会隐藏的非常深,当事人根本不知道跟当前的症状有任何的关系,所以聊天技巧以及与当事人的信任关系就非常的重要。
B. 将这个症状的根因提升到意识层面,在生活中遇到症状的时候自己能意识到是什么问题,维持现状,但不强迫压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再想狂吃的时候,就要马上意识到自己为什么狂吃,而且要把这个心理活动,很直白地写到小卡片上经常读一读。
C. 与当事人继续聊天,寻找一个反例,最好是亲身经历的真实的事件,而且事件的结果与当前的症状害怕的结果是相反的冲突的,也就是说当担心的某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当事人担心的事情发生。比如另外一个例子中,Richard在工作中总是不愿当众讲出自己的看法,导致他非常的焦虑。他担心他这么做了,别人就觉得他自大自负,像他的父亲那样。但医生与Richad一起聊出一个反例:另外一个同事在会议中当众讲出了Richard想讲又不敢讲出的观点的时候,其他同事并没有觉得他自负,反而很赞赏他的观点,最后都支持他的观点。这让Richard非常惊讶。
- 引导当事人回想C中找到的反例的当时的场景,激活记忆。
- 回想C中提到的反例。
- 不断的对比当事人的症状和这个反例,让它们在当时事人大脑中不断荡漾。这个步骤是清除大脑中不适记忆的关键步骤。
- V. 验证症状是否消除。 重新聊起症状,看当事人的反应,如果他能想的明白,肯定觉得自己对某些事情过度反应,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没有必要。
其中B 和 C需要不断的重复,有可能会有很多个原因需要一个一个的消除。
当然这个步骤对于由于物理创伤或是基因遗传导致的心理症状应该是没啥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