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重工业优先战略


解放后,为了在高精尖技术上超英赶美,中国执行了像苏联那样的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而这种战略实际上并不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最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在劳动力便宜,所以在重工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中国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总的来说,作者认为这样做是失败的,50年代刚刚解放初期,日本韩国等等跟中国的GDP是差不多的,但是几十年后经济发展差距就拉开了。由于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的资本,而在中国当时资本积累是非常少的,所以政府动用了行政资源来转移农村的闲散的资本到城市,到国家财政。而要转移资本到国家手中,就需要扭曲价格,让农民低价卖产品给国家,把市场让给垄断企业,让企业有高利润可以赚,这样才可以发展下去,才可以让国企发展下去。而这种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实际上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少很少,所以就有了城市的知识青年下乡学习参与农村的生产劳作。要让农村既要产量高,又要农村投入少,政府想到了规模经营,农民组成互助组,共享牲畜、锄头等等生产资料的方式,后来组成生产大队,最后又有了农民公社,人民公社有10000户人,约6到7万人,真是庞大。人民公社的人民吃大锅饭,让农民省去做饭的时间,提高产量,但是农民的劳作实际上很难监督,全凭个人经验,所以这种模范发展到后来基本上偷懒的人很多,效率及其低下。最后就不得不又回到了之前的模式,一只到后来改革开放发展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才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重工业发展战略扶持起来的国企,大部分都没有自生能力,所谓自生能力是指在开放的市场上,企业自己组织生产,能够积极参与竞争,能够盈利并生存下去。而国家为了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需要给这些企业以政策性的扶持,所以银行的钱70%都去扶持国企了,国企要发展,要么辛辛苦苦做生产提高自生能力,要么就是找国家要钱,要政策行的扶持。而政策性的扶持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寻租行为,寻租行为并没有创造产值,只是把其他行业的产值挪过来而已。所以中国的国企的改革很关键,这个作者也给出很多的建议,就不介绍来,让老板们去思考吧。
实际上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的发展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比如国外的公司资本雄厚,所以他们的资本便宜,但是国外的劳动力比较贵,他们看中国内地的劳动力,来投资发展,寻求利益最佳化。而职场中,如果能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明白自己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就能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发展计划,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